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7篇
  免费   410篇
  国内免费   537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189篇
地球物理   352篇
地质学   1528篇
海洋学   598篇
天文学   43篇
综合类   136篇
自然地理   41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广东凡口铅锌矿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英 《地质与勘探》2011,47(4):642-648
广东凡口超大型铅锌矿床产于泥盆系台地碳酸盐岩中,矿床成因仍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含矿地层岩石以及矿石系统的碳、氧同位素分析研究,发现紫色砂岩的褪色蚀变和碳酸盐岩的白云石化与盆地卤水作用密切相关,褪色蚀变砂岩中的碳酸盐胶结物具有显著低的δ^13C和δ^18O值,与矿石中碳酸盐矿物相似,白云石化的碳酸盐岩之δ^13c和δ^18...  相似文献   
62.
巴尔喀什湖水量平衡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巴尔喀什-阿拉湖流域是中亚地区重要和独特的景观生态系统,巴尔喀什湖是该区域的核心,其水位变化作为巴尔喀什湖流域生态系统及其保护的主要指标,向来备受世人关注.研究巴尔喀什湖水量平衡,对合理确定巴尔喀什湖生态系统保护目标及保护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明晰巴尔喀什湖水系、水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巴尔喀什湖水...  相似文献   
63.
发生于中生代-新生代之间的事件是地质历史上一次重大灾变和异常事件,因此白垩系-古近系之间的界线(K/T界线)就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地质界线之一.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恰地区库孜贡苏河剖面海相上白垩统-古新统地层的岩性和沉积环境变化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重点利用沉积物色度、有机碳含量、碳酸钙和碳、氧稳定同位素的明显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64.
黔南宾夕法尼亚亚纪Triticites带内大型Fomitchevella珊瑚礁群落中见附礁生长的腕足动物Striatifera striata 和Enteletoides shuichengensis,XRD测试结果显示Striatifera striata壳体次生层为保存较好、成分纯净的低镁方解石,完全未受到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65.
青藏高原东南缘哀牢山大坪金矿成矿流体演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朱路华  戚学祥  彭松柏  李志群 《岩石学报》2011,27(11):3395-3408
大坪金矿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哀牢山构造带中的大型石英脉型金矿床,由北矿区和南矿区组成.北矿区和南矿区的成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其氢、氧、硫同位素、气液相成份的测试结果表明其成矿温度为:187~329℃(平均为281℃)和168~338℃(平均为264℃)、氢同位素组成(δDV-SMOW)为:-70‰~-81‰和-71‰~-86‰、氧同位素组成(δ18OH2o)为:2.9‰~9.8‰和3.5‰~5.1‰、硫同位素值(δ34S)为:0.7‰~15.5‰和10.6‰~15.8‰.在氢-氧同位素图解上,所有样品均落在岩浆水和地下水趋势线之间.其中,北矿区样品更靠近岩浆水区域,部分样品落在岩浆水区域内,南矿区相时靠近地下水区域.流体包裹体成份分析表明,气相成份主要为H2O和CO2,其次为N2,并含有少量CH4、C2H2、C2H4、C2H6和CO;离子成份主要为K+、Na+、Ca2+、Cl-和SO42-,及少量NO3-、Mg2+、F-和Br-.含金石英脉ESR定年数据揭示了北矿区成矿时代为27.2~29.1Ma,南矿区为17.3~22.1Ma.总体来看,北矿区成矿时代要早于南矿区;北矿区成矿流体是以岩浆流体为主,并有少量地下水混入,而南矿区成矿流体中地下水的参与程度要大于北矿区;成矿流体具有从北矿区向南矿区、从早到晚以及从深部向浅部,岩浆流体组分相对减少,地下水组分逐渐增加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66.
基于极化相干矩阵的河流水质污染监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炯  贾海峰  杨健  陈玉荣 《遥感学报》2011,15(5):1065-1078
利用遥感手段监测水质污染具有监测范围广、实时性强的优点。本研究选择中国南方地区水质变化明显的河流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波段星载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极化SAR)卫星RADARSAT-2提供的数据,对基于极化SAR的河流水质污染监测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介绍了电磁波的极化现象以及极化SAR的基本原理;其次结合一次同步测量实验,提取河流区域,并对极化SAR数据与水质常见监测指标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10个采样点18组数据的分析发现,极化相干矩阵中的T 22元素与部分水质指标(如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等)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从而反映水质的污染状况;并通过实测数据和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利用[T]矩阵元素反演BOD5的经验公式,拟合系数达到0.82。最后通过对地表散射模型和菲涅尔系数的分析,从理论上探讨了极化相干矩阵中部分元素与水体物理性质存在相关性的原因。初步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表明,T 22元素能够反映水体的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67.
通过计算日用电量气象变化率lml、日最大用电负荷气象变化率lmh,分析了湖州市2006—2008年用电量及最大用电负荷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着重研究了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对用电量及最大用电负荷的影响,建立了日最大用电负荷、日用电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用电量及最大用电负荷表现出年周期变化,且稳步递增,但月差异明显;不同月份不同气象因子对用电量及最大用电负荷的影响各有不同,lmh、lml与气象因子相关性显著的月份集中在6—10月;在不同温度范围,气温对用电量及最大用电负荷的影响程度也不同,随着气温变化,用电量和最大用电负荷的变化率最大可达20%;在7月、8月,气温升高1℃时,lmh、lml的变化最大,可达2%~5%。  相似文献   
68.
高小丰  吴莹  朱卓毅 《海洋与湖沼》2015,46(5):1010-1017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溶解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海洋中溶解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浮游植物死亡后释放的新鲜溶解有机质活性高、数量大、生物可利用性高,其降解过程中对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的消耗显著。但到目前为止,对此类溶解有机质的降解过程以及其耗氧情况还鲜有研究。本文基于2013年8月东海航次,对浮游植物(硅藻为主)死亡后释放的新鲜有机质进行人工受控培养,研究其降解过程及对DO的消耗,并评估该降解过程对低氧现象形成的贡献。研究发现:培养体系中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DO浓度皆随时间呈指数下降,总溶解态碳水化合物(total carbohydrate,TCHO)也出现明显降解;体系的初始DOC浓度越高,降解速率常数k(DOC)、k(DO)越大,k(DOC)受DOC浓度、活性以及DO浓度的影响;培养过程中细菌丰度明显增加,添加Hg Cl2的对比实验表明细菌在降解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死亡后释放的溶解有机质的快速降解及其对溶解氧的消耗,对长江口低氧环境的促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在人工条件下采用静水封闭呼吸瓶的方法研究了温度、盐度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呼 吸、排泄的影响, 并综合分析了温度、盐度交互作用对呼吸、排泄的影响程度, 为泥蚶基础生物学研 究积累了资料。结果表明, 在设定的不同温度条件下泥蚶耗氧率变化范围0.63-4.47mg/(g·h), 单因 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 个盐度条件下泥蚶耗氧率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 排氨率的变化范围 123.11-955.68μg/(g·h), 排氨率受温度的影响也均极显著(P<0.01); 经回归发现, 在温度13-31℃ 范 围内, 耗氧率和排氨率均与温度的变化呈显著的指数相关。除温度为18℃ 时, 其它各温度条件下, 不同盐度梯度间的耗氧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盐度对排氨率影响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在温度 (13-31℃)和盐度(18-28)时, 温度和盐度对耗氧率、排氨率的影响均存在交互作用, 耗氧率(Y)、排 氨率(Y)与温度(T)和盐度(S)之间的二元线性回归关系为Y=a+bT+cS+dT×S.泥蚶呼吸排泄的O:N 比 在4.50-13.07 之间, 平均值为7.16.泥蚶呼吸排泄的代谢活动受温度、盐度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0.
The Bay of Bengal remains one of the least studied of the world's oxygen minimum zones (OMZs). Here we offer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macrobenthos relative to oxygen minimum zone [OMZ – DO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0.5 ml·1?1] at 110 stations off the North East Indian margin (160 and 200 N) featuring coastal, shelf and slope settings (10–1004 m). Macrobenthos (>0.5 mm) composition,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were studied in relation to variations in depth, dissolved oxygen, sediment texture and organic carbon. Using multivariate procedures powered by SIMPROF analysis we identified distinct OMZ core sites (depth 150–280 m; DO 0.37 ml·1?1) that exhibited dense populations of surface‐feeding polychaetes (mean 2188 ind. m?2) represented by spionids and cossurids (96%). Molluscs and crustaceans were poorly represented except for ampeliscid amphipods. The lower OMZ sites (DO > 0.55 ml·l?1) supported a different assemblage of polychaetes (cirratulids, amphinomids, eunicids, orbinids, paraonids), crustaceans and molluscs, albeit with low population densities (mean 343 ind. m?2). Species richness [E(S100)], diversity (Margalef d; H’) and evenness (J’) were lower and dominance was higher within the OMZ core reg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 combination of sand, clay, organic carbon, and dissolved oxygen explained 62–78% of the observed variance in macrobenthos species richness and diversity: E(S100) and H’. For polychaetes, clay and oxygen proved important. At low oxygen sites (DO <1 ml·l?1), depth accounted for most variance. Residual analysis (after removing depth effects) revealed that dissolved oxygen and sediment organic matter influenced 50–62% of residual variation in E(S100), H’ and d for total macrofauna. Of this, oxygen alone influenced up to ~50–62%. When only polychaetes were evaluated, oxygen and organic matter explained up to 58–63%. For low oxygen sites, organic matter alone had the explanatory power when dominance among polychaetes was considered. Overall, macrobenthic patterns in the Bay of Bengal we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reported for other upwelling margins. However, the compression of faunal gradients at shallower depths was most similar to the Chile/Peru margin, and different from the Arabian Sea, where the depth range of the OMZ is two times greater. The Bay of Bengal patterns may take on added significance as OMZs shoal glob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